不要讓“保護性拆除”在全國范圍內被效仿,使得這種逃避責任變相的破壞文物建筑的做法變成了一種趨勢。
近日,有網民在微博上稱重慶市級文物蔣介石行營正面臨拆毀。隨后媒體前往調查發現,行營主體建筑正在進行拆除。當地有關部門回應稱此次施工是進行保護性拆除。他說,保護性拆除是原貌、原地復建行營的一個過程。按照方案今年8月將在原址進行文物復建,預計2013年10月竣工。(2月15日《南方日報》)
北京的“梁林故居”被“維修性拆除”之后,重慶的蔣介石的官邸又被“保護性拆除”。隨著兩座古建筑被夷為平地,兩個新興詞匯被創造出來。可以看出,當代文物建筑拆除的特色是拆除不說是拆除,而是在“拆除”之前加一個諸如保護之類的延續性動詞從而在字面上創造出一種新的詞匯“某某性拆除”。
文物管理部門是否認為這種在字面上做文章掩耳盜鈴的手法會讓大眾感覺拆除合情合理、十分穩妥,我們不得而知,但是筆者有一種預感,那就是“某某性拆除”將會被效仿似的在文物古跡眾多的神州大地之上遍地開花。隨著城市建設速度的加快城市用地越來越緊張,擋在GDP前面的文物古跡既礙眼又費錢,而拆除又是被法律禁止的,可是某某性拆除卻又是不一樣了。不得不說“某某性拆除”是一種趨勢。
蔣介石的官邸被“保護性拆除”施工一年多了,一年前官邸上搭起的腳手架好像是在宣稱這是在保護和維修,而新聞是在建筑徹底破壞之后才爆出官邸是要拆除,等媒體的攝像機架在官邸前的空地上之時,蔣介石官邸早已經成為瓦礫了。
可以看出公眾對于文管處的拆除建設毫不知情。一年前就已經進行的施工,到了完全拆除之后才告知公眾此乃“保護性拆除”所有的拆除行為似乎都在一種十分隱秘的情況下進行。而當地居民對于身邊的歷史文物建筑的存廢完全沒有知情權。
對此,文物部門和施工單位不能走得太近了。文物部門保護文物,是出于國家利益;某些部門,則可能是站在各自的部門利益上。矛盾的背后實際上是利益之爭。
掌握當地文物生殺大權的文物部門,不應草率的將文物拋棄成為城市建設的犧牲品。一旦文物建筑的地皮被開發商相中,文物部門應當起到保護自身的本職工作的作用。保護文物建筑是文物部門應盡的職責,不要讓“保護性拆除”在全國范圍內被效仿,使得這種逃避責任變相的破壞文物建筑的做法變成了一種趨勢。
與“打著保護旗號拆除文物建筑是一種趨勢?”相關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