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不久舉行的上海“十大新景新貌”評選中,以外灘“萬國建筑博覽”等為標志的黃浦江兩岸沿線綜合改造項目位居“十大”之首。
今年上半年,上海市政府的部分參事再度提出外灘建筑群“申遺”的動議,引發各方熱議。在各地紛紛興起的“申遺熱”浪潮中,外灘為何遲遲不動?
民間熱衷,政府理性
“盡管呼聲很高,但上海始終沒有啟動外灘申遺的工作。”上海市文物局文物處處長譚玉峰向記者證實了這一點。近年來,民間有關“申遺”的呼聲再度高漲,最熱烈的一次是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前。有人建議,將外灘及黃浦江畔的江南造船廠遺址全部納入“申遺”范圍,不過這樣的設想并未被政府部門采納。
多位專家告訴記者,根據《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制定的世界文化遺產申報條件,外灘建筑群已經“夠格”。但即使“夠格”,政府部門也未必推動“申遺”。
同濟大學教授、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儀三分析說,“申遺”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應當是保護,“如果不申遺,就能保護得很好,那政府部門選擇不申遺,就是一種理性之舉”。
“申遺”亂局,意見不一
近年來,全國“申遺熱”愈演愈烈,個別地方動用大量人力、物力,拼命躋身“申遺”大軍。而一旦“申遺”成功,貼上世界文化遺產的標簽,就大張旗鼓開發旅游和商業,把“申遺”變成了“生意”。
阮儀三說,外灘在“申遺”聲中“巋然不動”可能與擔憂文化遺產保護領域“過度商業化”不無關系。如果“申遺”成功只是為部分建筑的業主及運營商增加牟利的砝碼,那還“不如不趟這樣的渾水”。
事實上,在世界各地符合“申遺”條件,但從未“申遺”的古建筑、古城鎮為數眾多。比如正在舉辦奧運會的英國,四大古城堡中有三個未申遺,約克、切斯特等知名旅游景點,保護和開發都有口皆碑。中國學者曾就“劍橋、牛津兩大古城鎮為何不申遺”追問當地有關部門,答復是:只要保護好,不“申遺”反而更能證明歷史建筑群受到公認的固有價值;不“申遺”也不會有人來質疑文化遺產本身的地位。
一些專家也有另一種意見:若“申遺”成功,建筑群里里外外要按照“一動不動”的約定條款來保護,在某種程度上也會限制當地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空間和想象力。
保護原則,“原汁原味”
自1949年以來,外灘經歷了三輪大改造。從最初滿足工業化大生產和防汛抗洪的需求,到如今“還空間于民”,外灘改造已成為了充滿人文關懷的社會民生工程。
同濟大學副校長、建筑保護專家伍江說,在最近一次外灘改造工程中,地面的大部分機動交通被移入地下,地上只留了四車道。新外灘的濱水區被更多地用于步行,為市民和游客提供更多的公共開放空間。這一構思的靈感其實也正來自于外灘最初的功能,即公共開放空間的功能。特別是那片距離地面5米、總面積3000多平方米的木質觀景平臺,更增添了強烈的人情味。
在外灘保護的歷史上,也曾發生過一些“小插曲”。比如,上世紀90年代外灘優雅的天際線上,突然冒出了三棟現代化高樓。在阮儀三等專家的呼吁下,此后沿江興建項目的高度得到了有效節制。又比如,外灘外立面清洗和修繕過程中,某大樓被漆成了“奶油色”,與頗具歷史滄桑感的外灘建筑群不太相符,旋即施工被叫停,修舊如舊。
過去10年間,上海通過法規條款的力量,限制沿江建筑的容積率、控制高度,還通過了《上海市歷史文化風貌區和優秀歷史建筑保護條例》。文物部門認為,若確定為文物建筑的,就要以保護文物的法律法規來從嚴保護和監管。
上海市文物局副局長褚曉波說,“不管外灘\"申遺\"與否,我們都有信心保護好一個\"原汁原味\"的外灘。”
·
共1頁: 1瀏覽首頁
與“外灘不“申遺” 目的在于保護?”相關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