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晶石’作為公司簡稱,通常指代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倫敦奧運會的贊助商——北京水晶石數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而此次傳言中的涉及停產和待崗的是北京水晶石影視傳媒科技有限公司,它是水晶石母公司的一個子公司,不涉及大家通常理解的水晶石數字科技和水晶石教育學院。”水晶石數字科技總裁辦公室負責人在電話中向記者澄清說。
據介紹,經過18年的發展,水晶石旗下有很多分、子公司。都籠統地稱為“水晶石”。傳言中倒閉的北京水晶石影視傳媒科技有限公司是眾多子公司之一,其所經營的一條業務線由于市場需求不足而暫時停產,目前還有待崗員工70人,但水晶石總部仍有1000多人在正常上班。
記者在“北京市企業信用信息網”網站查詢到:以水晶石董事長盧正剛為獨立法人注冊的僅限北京的“水晶石”企業就有10家。其中2002年9月11日開業的北京水晶石數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注冊資金10000萬元人民幣;北京水晶石影視傳媒科技有限公司于2007年5月18日開業,注冊資金3049.52萬元;而2001年6月22日成立的北京水晶石數字傳媒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在2011年12月15日注銷,注冊資金只有30萬元。
水晶石在上海、深圳、南京、天津、杭州、寧波、廣州、大連、青島、廈門、香港、洛杉磯、倫敦、東京、新加坡等國內外十余個城市還設有分公司及辦事機構。水晶石公司也坦陳,都是“膨脹擴張”惹的禍,以水晶石為名的分支機構太多,當有的機構經營不好時或破產倒閉時,也就會“殃及池魚”。
水晶石要倒閉的傳言為什么能迅速傳播?一個根本原因是顯而易見的:近年來水晶石經營的確碰到了困難。
“2008年北京奧運會后是水晶石的鼎盛時期。”一位投資界人士透露,“那時水晶石一心要上市,拼盡全力拉高簽單額、融資、全球增加分公司辦事處。但上市有了變數,公司也就前途未知。”在水晶石宣布IPO(首次公開募股)撤單后,有財經媒體分析其失敗“有點冤”。由于創業板有盈利連續增長的硬性要求,這導致一些企業因盈利不達標而遭遇滑鐵盧。
2011年和2012年本應是水晶石的恢復期,但盧正剛卻錯失機會。“2011年與2012年我基本都在英國,在倫敦溝通奧運項目的事情,等到2013年回國一看,發現公司存在很多問題,只能狠心重組改革。”盧正剛也直言,“2012年倫敦奧運會業務的不斷投入讓公司虧損很大,本想要賠錢賺吆喝,目的卻沒有達到。”
2013年又是一個轉折點,政府市場急轉直下,讓水晶石雪上加霜。“水晶石原來80%以上的項目來自于政府項目。”一位水晶石前員工告訴記者,“去年中央限制‘三公消費’和‘奢華演出’后,水晶石的政府展示和演藝項目受到很大沖擊,相關分公司的日子很難過。”
“過去幾年水晶石發展太快了,我和一些管理者有些‘飄’。現在我們在還以前的管理賬。”盧正剛在給內部員工的信中,理性客觀地總結了自己的失誤,“在創造了2012年參與倫敦奧運會的品牌高點之后,2013年我們遇到了急轉直下的市場變化,而且內部累積的問題集中爆發——包括因快速發展而留下的爛尾項目、因管理疏失而出現的腐敗現象、因規模擴張而造成的企業文化稀釋等等。”
盧正剛開出的“藥方”是:重組改制。2013年水晶石進行了大改制,減員三分之一,十多個部門被裁撤。全國共減員近1000人,多名公司高管離職或被調整。到2013年底,水晶石基本完成了階段性改制,將公司規模降至合理規模。
在市場經濟中,企業本該有生有死、有高峰也有低谷。市場在變化,水晶石也必須進行結構轉型。水晶石公司坦言,希望給水晶石足夠的時間和空間進行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