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建筑總是多少帶有政治意味,使館的建筑尤其如此。
近期,一部褻瀆伊斯蘭教先知的電影,引爆了中東、北非及其他國家的以沖擊使館為主要表現的暴力反美浪潮,導致美國駐利比亞的4名外交人員罹難、大量示威人員翻上美國駐埃及開羅使館的墻頭。這波暴力事件即刻引起了美國國內民眾對美駐外使館安全性的嚴重質疑,并就使館建筑設計發起了激烈討論。編譯/梁美蘭 張振
上世紀80年代 駐開羅大使館:雄偉和堅固相結合
美國駐埃及開羅的大使館很不平常。與其他大使館低矮的建筑不同,這座大使館有10層樓高,并且位于開羅市中心時髦的鬧市區“花園城市”,緊依尼羅河畔,與解放廣場僅有幾步之遙。
平日里,這棟顯眼的建筑可謂是美國深入參與埃及事務的一大象征。而一周之前,由一部褻瀆伊斯蘭影片導致的反美浪潮引爆埃及時,這座使館很快變成了埃及示威者的“暴力目標區”。
《大西洋月刊》近日采訪了美國駐開羅使館的建筑師安德·休斯頓。這座使館建成于上世紀80年代。在休斯頓眼中,使館不應該是每天被圍攻的戰爭前線“堡壘”,但它各部分的結構需要承受得住一定規模的襲擊。
建筑設計師的看法是,無論在和平年代還是戰爭時期,美國駐外使館是美國價值觀的關鍵體現,在安全方面還要抵得住炸彈襲擊,設計師們感到很困難。在過去的幾十年里,美國使館建筑存在兩個學派之爭:隔離派和嵌入派。爭議的焦點是,使館應該遠離鬧市區還是嵌入鬧市區。
休斯頓表示,這座使館的占地面積很小,因此需要高層建筑才能容納使館的辦公設備。“當時很多人笑我說我在建一個‘地標建筑’,我回應他們說開羅市中心本來就高樓林立。”
此外,這座使館選址的特殊性包含著一種“符號功能”。1983年,《紐約時報》評論員曾寫道:“這建筑讓人清楚地看到,美國在埃及的現身有多么‘引人注意’。這代表了美國在冷戰后取代蘇聯成為埃及同盟的變化。”
同樣重要的是,這座使館的建筑項目成為了美國建設駐外使館的“樣本”。
1983年,也就是美國駐開羅使館工程正在預備階段之時,美國駐黎巴嫩貝魯特使館該年4月18日發生爆炸襲擊,罹難人數達60多人,其中包托10多名美國人。因此,休斯頓不得不慎重考慮如何將安保問題考慮到建筑設計中。他把玻璃燈換成了更堅固的燈盞。
21世紀初 駐巴格達大使館:超級外交堡壘
1998年發生在東非的一系列襲擊使館事件也給美國拉響警報:使館能抵抗恐怖襲擊比其他所有問題都重要。于是,1999年,美國國務院發布了使館建筑標準。這個標準被使館歷史學家簡·洛菲勒稱為“深宮建筑”,特點是使館建筑與外界被高墻阻隔。
按照這樣的標準,從2001年起,休斯頓建筑設計公司Page Southerland Page承建了美國21座駐外使館和領事館。它們是清一色的矮胖、毫無特征感的建筑,被草坪包圍,最外圍則是高墻。這樣的設計被評價為,雖然安全但完全“反城市”。“這是我看到的最丑的使館。仿佛一個傲慢的帝國,竭力防止外部的世界迫近。”哈佛大學國際關系教授史蒂芬·沃特說。
其他的批評者也把這種與世隔離的、“半軍事化”的結構看做美國外交政策的一大象征,但沒人知道它們是不是真正安全。
例如,美國駐巴格達新大使館這個超級外交堡壘耗資6億美元,有619間防爆房間,各種生活設施應有盡有。不幸的是,它除了堅不可摧,一無是處。
上周五,建成于2002年的美國駐突尼斯使館,雖然位于郊區,還是成為了示威者沖擊的目標。使館越是建得偏僻,襲擊者就越能清楚觀察進出其中的人。
2010年以來 駐倫敦大使館:在美觀和安全之間掙扎
在美國駐巴格達使館因造價昂貴、過于戒備森嚴遭到痛批之后,美駐外大使館的建筑理念發生了改變。強調都市風格和建筑美學的方案再度受歡迎。
2010年美國國務院拿出了一份名為“卓越設計”的方案,強調良好的建筑結構、環保節能,具有都市風格。其中一個設計原則體現了一種新的方向:“只要有可能,大使館應選址在市區,這樣大使和其他外交人員可以為所在城市作出一些貢獻。”
這份方案以這樣的話開頭:“建筑無疑也是政治藝術,它忠實地體現了一個特定時期的政治價值取向。很顯然,我們應該用一副開放和毫無畏懼的姿態面對那些躲在暗處的人。”
但新的設計理念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歡。紐約時報建筑評論作者尼古拉·奧羅索夫針對新的美國駐倫敦使館寫了一篇措辭嚴厲的評論。在這篇名為“一座新堡壘,不對,是大使館”的評論中,奧羅索夫寫道,這座建筑在美觀性和安全性的平衡問題上掙扎。“沒有哪座工程比大使館更能顯示出這個國家一個矛盾的選擇:在攻擊性的基礎上向他國展示自己友好、民主的形象。”
“卓越設計”能否按原樣實行還有待討論。《時代》雜志駐外記者馬克·麥克唐納認為,這次發生在開羅和突尼斯的事件將不可避免地改變建設大使館的思路,安全性將會優先考慮,大使館“相對于軟實力,會更多地展示硬實力”。
使館建筑無疑也是政治藝術,它忠實地體現了一個特定時期的政治價值取向。很顯然,我們應該用一副開放和毫無畏懼的姿態面對那些躲在暗處的人。
——2010年美國國務院“卓越設計”方案
駐北京大使館: 美國文化與中國文化兼容
在過去十年里,最能體現美國駐外使館建筑風格的是該國駐北京大使館。它的選址位于市中心的非鬧市區。設計師克雷格·哈特曼表示,該使館設計中反映了美國的文化、設計及政治觀的同時,亦呈現出對中國悠久豐富文化的尊敬。連接各建筑有荷塘、假山、小橋、竹林等景觀。哈特曼說,這樣做是希望在設計中可以傳達真誠正直、積極樂觀、開放的美國精神“我希望表達出和諧的理念。我們并未設計成城市天際線中搶眼的一棟或兩棟摩天大樓,取而代之的是將其設計成為多棟優雅的低層和中層建筑。”
與“美使館:要藝術還是安全”相關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