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谷音樂廳,是由阿那亞傾力打造的“精神建筑”之所,坐落于北京與河北交界處的金山嶺,外觀猶如一塊天外飛來的巨石。音樂廳呈倒錐形設計,巨石洞穴里包含了半露天劇場、室外舞臺及觀景平臺等空間,讓音樂與自然交融。項目建筑設計由OPEN 建筑事務所創始合伙人李虎、黃文菁主持,奧雅納提供結構機電一體化設計服務。
© 在野照物所
奧雅納團隊突破傳統的工作模式,在建筑師的統籌和協調下,與照明、劇場及聲學顧問密切合作,完成了結構機電全過程設計,并為建造過程提供了技術支持,是一次”Total Design”設計理念的完整實踐。該項目日前贏得WALLPAPER 2021年最佳公共建筑設計大獎以及香港工程師學會頒發的卓越結構嘉許獎。
© Jonathan Leijonhufvud
外形壯觀的山谷音樂廳,以可塑性強、耐久性優良的混凝土材料來擬態不規則的自然巖石,承載著建筑師的諸多理念:外觀、聲效及與自然環境的呼應都據此實現,整個創意和建筑是對音樂空間的重塑:遺世獨立,靜聽風雨,遠望長城,共同邀約一場大自然的交響樂。
© OPEN Architecture
獨特復雜結構建模
降低施工難度
建筑呈上大下小倒錐形,采用了清水混凝土結構,骨料中摻用了當地的砂石,以12米×14米最小“足跡”接觸地面,最大限度減少對周圍自然環境的影響。
© Jonathan Leijonhufvud
© Arup
© Arup
▲ 鋼筋放樣圖
© Aranya
▲ 鋼筋加工
© OPEN
▲ 模板工程
© Arup
▲ 模板工程
<<< 滑動查看更多圖片 >>>
施工準備階段
項目正式施工前,選取了建筑具有代表性的區域進行了實體樣板試驗,一方面為觀察建筑最終建成效果,另一方面是對項目的施工難度進行研究、項目施工工法進行審核完善,預判后續施工過程中可能會發生的質量安全隱患。
為了達到建筑師希望的深色混凝土效果,作為施工前測試的一部分,施工單位和設計團隊選擇了當地的巖石骨料以及多種外加劑進行多輪混凝土配合比試驗,最終找到了合適的配合比和外加劑摻量,實現了預想的建筑效果。
施工過程中
結構工程師向施工單位提供了所有模板面板及鋼筋節點的坐標,同時,參數化生成了全部11,350根鋼筋,構成內外殼體的鋼筋骨架,并提供了鋼筋展開二維放樣圖,用于鋼筋的現場加工、捆扎和安裝,提高模板測量的準確性。我們也運用了 3D 打印模型,以研究各種可行的施工方法及其影響。
© Aranya
▲ 足尺小樣
© Arup
▲ 足尺小樣
© Arup
▲ 3D打印模型就地取材原料回收,
秉持可持續發展理念山谷音樂廳使用當地材料及砂石骨料,采用被動設計,沒有任何裝飾材料,其設計旨在最大限度地減少對周圍環境的影響。用于澆筑混凝土的木材模板也由當地家具工廠回收利用,彰顯了設計團隊對自然與地球的關注,也充分符合國家雙碳目標和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要求。
巨石洞穴別具一格的建筑風格,營造出靜謐氛圍,將自然山谷景色和藝術氛圍完美融合,打造成社區之舞臺、精神之筑所。山谷音樂廳旨在吸引游客以及居民,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北京向北,一座山谷音樂廳,坐擁山谷,遠望長城,靜待聆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