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濟南原英國領事館被偷拆,許多人對此義憤填膺,但也有人認為,領事館是殖民屈辱早就該拆掉。在長期仇恨教育的熏陶下,許多人把殖民建筑看做恥辱的象征,但殖民建筑本身作為近代歷史的見證,既不是殖民余毒也不是屈辱象征,以這種理由拆房子說不過去。
肆意拆遷不如完整保留
領事館本身是不帶任何殖民色彩的,清朝就在海外有領事館45個
領事館(consulate)是一國政府派駐對方國家某個城市并在一定區域執行領事職務的政府代表機關,而大使館(embassy)是一國在建交國首都派駐的常設外交代表機關,比如美國駐華大使館就設在北京,但美國在成都也有領事館。所以說領事館制度本身是不帶任何殖民色彩的,可與此遙相對照的是,光緒三年( 1877) ,清朝政府在新加坡設立第一個領事館,陸續在世界范圍內設立了45個領事館。
而且,同處濟南的原德國領事館,現在還是市政府院內用房。1945年5月,因德國在二戰中戰敗,德國領事館奉令撤銷。同年11月,山東省政府奉中華民國外交部令接收館舍,人員均被遣返回國。原德國領事館現位于濟南市人民政府大院內,被當做辦公用房繼續在使用。
德國人修的原濟南火車站被拆,理由之一是看到就想起被壓迫的歷史,濟南人民后悔至今
濟南老火車站由德國建筑大師赫爾曼·菲舍爾(Hermann Fischer)設計,始建于1908年,于1912年建成并投入使用。這是一組具有濃郁的巴洛克風格的哥特建筑群。濟南火車站曾是世界上唯一的哥特式火車站,也是亞洲最大的火車站,在國際建筑史上有很高的地位。
但因為當時的主政領導認為:看到它就想起中國人民受欺壓的歷史,那高聳的綠頂子(穹頂)……就像希特勒軍隊的鋼盔。加上其他基礎建設原因最終被下令拆除。建筑拆除時遭到市民和學者的強烈反對,德國方面要求回收大鐘,政府也并未答應。與現在毫無特色的火車站相比,濟南人民對原火車站評價更高,對未能阻止拆除后悔不已。
加沙的改造也證明,與“厚顏無恥”的保留相比,彰顯“民族尊嚴”的肆意拆遷危害更大
建筑向來與政治脫不了關系,它即是權力意志的象征,也是消滅某種意識形態的武器。當巴勒斯坦人回到曾經被以色列人“侵占”的家園時,他們就遇到了難題:如何處理那些“殖民者”留下的房子?是“厚顏無恥”地全盤保留,還是肆意破壞后重建?
2004年4月,當以色列計劃從加沙地帶撤軍時,巴勒斯坦內政部長Saeb Erekat強烈要求以色列政府“拆除所有的房屋并把它們運走”;巴勒斯坦規劃部部長Jihad Alwazir對外宣稱“他真的很希望放火燒掉一切”;哈馬斯組織成員走上街頭,他們把以色列建筑的模型拆毀以象征以色列在該地區的殖民統治的瓦解。于是到了2005年9月,以色列正式從加沙地帶撤軍并拆毀了3000多幢房屋。15萬噸的有毒碎石污染了該地區的水源,一場彰顯“民族尊嚴”的義舉,最終以沸沸揚揚的鬧劇收場,并且還嚴重破壞了當地環境。加沙地區的失敗案例表明,對殖民建筑徹底破壞的做法不合理。
保留殖民建筑并非好了傷疤忘了疼
市民不滿大連鳳鳴街被拆理由:殖民者是有罪,但建筑是無辜的
大連歷史上是一座殖民城市,在110年的城市歷史中,日本和俄國都曾留下腳印。鳳鳴街是大連保存比較完整的老街,街兩側的建筑大都建于上世紀三十年代,俗稱“日本房”。高爾基路、鳳鳴街、新華街、水仙街這一區域,原有200余棟老建筑,它們是上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日本侵占大連時期,依照當時歐美規劃理念興建的住宅區。這些“和式洋風”建筑,大多是二三層。小樓造型別致,每棟樓都不一樣,極少重復,并都配有獨立的院落,各種樹木、假山點綴其中。
近年來,許多市民不斷發出保留老街的呼吁。他們通過發帖呼吁、求助媒體等途徑,試圖改變這條老街被拆遷的命運。有人在網上撰文指出:“對于老大連人來說,鳳鳴街是一段揮之不去的記憶,是一張泛黃的黑白照片,是一個洗盡鉛華、風韻猶存的老嫗,也是連接大連歷史、現在與未來的一條管道。”他們認為:一、留下城市凝固的記憶和可觸摸的歷史;二、殖民者有罪,建筑無辜,留下也可作為侵略者的罪證。
英國人留下的皇后碼頭背負著市民集體記憶,香港青年不惜絕食以示抗議來反對拆遷
皇后碼頭建于1953年,當時并不開放給公眾使用,而是專供香港總督及英國主要官員往返香港時使用,并同時舉行歡迎或送別儀式。不少香港市民認為,皇后碼頭陪伴了他們很多年,背負的是集體記憶和親切體驗。香港政府為了配合中環填海計劃,決定清拆老舊的皇后碼頭,但這一計劃受到了市民的反對。他們認為擁有逾五十年歷史的碼頭,承載了諸多香港人集體回憶,同時中環填海工程亦破壞了碼頭周邊的建筑格局,強烈要求原址保留,并為此占據碼頭超過一個月,進行靜坐示威行動,有三名年輕人還宣布為此絕食。
韓國下令停拆殖民建筑舊京城府廳,因為它象征著殖民統治而抹殺它的存在,實際上也就抹殺了事實
在韓國,社會上存在著否定日本殖民建筑的強烈風潮,但一些建筑學家一直在呼吁,殖民地建筑是韓國建筑史的一部分,嘗試著將殖民地建筑在建筑史上確定位置。因此才有了韓國文化財廳對首爾市拆毀舊京城府廳下達了停止命令的結果。從對待殖民地建筑的近來動向來看,如果只因為它象征著殖民統治而抹殺它的存在,實際上也就抹殺了事實,是將日本的殖民統治在歷史上抹殺的行為。舊朝鮮總督府廳舍的一部分作為野外藝術品,在忠清南道天安市獨立紀念館的屋外展示著。這樣做的結果是,即使建筑破壞了,但是一部分還可以留下,起到向后代傳達曾被統治的事實。
事實上與韓國類似,我國臺灣地區在1992年以前對于日本殖民者所興建的建筑,也有許多人常以恥辱之名而將之拆毀,不過在歷經桃園神社、臺南地方法院等多次保存事件后,現今多數人已經擁有接受殖民者之物為文化遺產的態度了。
維護歷史文化多樣性 比尊重狹隘民族情感重要
俄國人將最有誠意的建筑帶到了哈爾濱,為整個城市的建筑樹立了最鮮明的風格
與“青年時報:殖民是殖民建筑是建筑”相關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