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滿原創力的建筑群中,質樸而謙遜的磚墻、石墻、夯土墻、水泥抹灰本色墻錯落分布,木作、鋼構從容間雜,翠竹掩映其間……占地800畝的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正如它的設計師所倡導的在飄移的空間里,有中國建筑的發展脈絡。
它的設計師王澍1985年畢業于南京工學院(現東南大學)建筑系,2000年開始擔任中國美術學院建筑藝術學院院長,曾獲得2004年中國建筑藝術獎等國內外眾多獎項。日前,王澍登上了素有“建筑界諾貝爾獎”之稱的普利茲克獎領獎臺,成為獲得該獎的首位中國建筑師。王澍的獲獎讓世界建筑界聚焦中國,也讓人們想到另一位有著東方面孔的獲獎者華裔建筑大師貝聿銘。
呼喚中國建筑的本土力量
“在他的作品中首次看到了中國當代建筑的價值,扎根中國傳統和文化,他的建筑語言如同其他偉大的建筑體系,指引我們的內心。”普利茲克獎評委會主席帕倫博勛爵對王澍如是評價。
近年來,中國土地上的建筑“國際范兒”越來越足。西方現代主義建筑的創作思維和手法也被中國本土設計師借鑒。一些中國建筑師對此表示擔憂。廣州市城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副總規劃師李少云認為,“本土建筑師在建筑創作方面向全球化看齊,不一定是正確的方向。中國建筑要在國際建筑界里取得領先地位,恰恰應該回頭來挖掘傳統文化和傳統建筑的優秀基因。”
事實上,國外建筑界對中國獨特的建筑文化一直關注和推崇。中國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被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授予名譽博士,重要原因就在于他在中國古代建筑研究上做出的貢獻;被稱為建筑設計界“奇才”的華裔設計師貝聿銘,也一直保有對中國傳統建筑藝術的熱愛,北京香山飯店這一有著典型的中國園林風格的建筑,就是他將現代建筑藝術與中國傳統藝術特色相結合的精心之作。
貝聿銘曾說:“香山飯店在我的設計生涯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我企圖從中探索一條新的道路,在一個現代化的建筑物上體現出中國民族建筑藝術的精華。”
當代建筑的人文關懷
把校區建成“村莊”王澍稱,自己設計的關鍵是挖掘鄉土建筑的價值,并引導人們跨越城鄉價值對立的鴻溝。
“我這兩年注意力在轉移,轉移到鄉村建設。現在,大量的建筑使我們看不到自己的傳統包括鄉村文化。應該相信,多條文化線索并存對城市文化發展是有好處的。”王澍強調。
王澍在自己的職業生涯中,就是這樣一直堅持建筑師應對社會懷有人文關懷的理念。
城市化也是王澍關注的重點,近些年他致力于探索“中國的城市化發展對世界的樣本意義”。“如果城鄉的發展平衡或者是鄉村建設得好,也是對中國現代城市化的極大貢獻。”王澍說。
用文化自信面對未來
面對中國建筑界的現狀和未來,王澍說:“我一直覺得中國的文化需要有一個足夠的自信,自信自己在世界潮流當中是有獨立價值的。”
今年,建筑界“諾貝爾獎”首次將頒獎地點設在中國。“在過去的幾十年以及未來的幾十年中,中國一直會是世界建筑界最重要的地點。”凱悅基金會主席湯姆士·普利茲克說。
普利茲克提到:在這個有著數千年悠久歷史的國度,我們遺憾地看到大量的城市和建筑實踐摒棄了地域性,一味追求建筑概念的“標新立異”,豈不知,這樣的建筑固然“奪目”但卻無“歸屬感”。只有傳統文化精髓與現代觀念疊加產生的作品才能贏得廣泛的尊重而歷久彌堅。
而王澍的作品就贏得了這樣的尊重。在普利茲克獎評委、建筑大師扎哈·哈迪德看來,王澍的作品“綜合了雕塑性的力量以及當地的文化底蘊,創新地使用了原始的材料和古老的符號,展現了極致的原創性和感染力”。
帕倫博勛爵說:“王澍獲獎是眾望所歸,他是第一個獲獎的中國建筑師,但絕不會是最后一個。”這讓人們對中國建筑的未來充滿期待。
與“人民日報:從貝聿銘到王澍”相關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