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校園,在中國很特別;這樣的建筑,在世界上很罕見。
像座迷宮,沒有大門,也找不到出口,初來乍到的人會迷惑。
騎山地車,沿著回廊,居然可以一直沖到樓頂觀光。
山行水轉,農田、樹林、溪流和魚塘在校園景觀之中很自如地起伏舒展。
從各地拆房現場收集來的700多萬塊不同年代的舊磚棄瓦,穿插在屋頂與墻面,一股滄桑的歷史感撲面而來。
這是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新校園,正是這所“特別”的建筑,使它的設計者王澍,奪得國際建筑界的最高獎普利茲克獎,他是中國第一位獲得該獎的建筑師。鼎鼎大名的華裔建筑師貝聿銘1983年曾獲此殊榮。
有爭議的建筑
“不可思議!”不少建筑界人士聽到這個消息感到震驚。
普利茲克獎授獎辭稱:“王澍在為我們打開全新視野的同時,又引起了場景與回憶之間的共鳴。他的建筑獨具匠心,能夠喚起往昔,卻又不直接使用歷史的元素。”
其實,王澍這個獲獎建筑在國內并沒有拿到什么獎項,而且頗受爭議。一期建成伊始,有專業建筑師說,如果想看杭州最難看的建筑,去美院象山校區吧。
有參觀者評價,這個校園像修道院。
王澍:“學生安靜地在大學里學習,本來就是一種修行。”
剛入校的新生找不到教室的門。
王澍:“找不到門,不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嗎?”
有員工抱怨:這么一大片地,所有的建筑都沿著圍墻建起來,中間的距離還那么小。
王澍:“但是這樣可以讓中間那座象山和一大片農田都完整地保留下來。”
也有老師不喜歡王澍設計的教室,光線偏暗。
王澍:“為什么不到走廊上上課呢?走廊我設計得很寬。”
“為什么不到屋檐下上課,那里有悠閑的椅子。”
“為什么不到院子里上課呢?那里有一棵樹,樹下有一大片空地。”
“甚至還可以到屋頂上課啊,那里陽光燦爛。”
王澍的建筑語言是充滿詩意的,但不是每個人都愿意去體悟。
王澍的作品并不多,蘇州大學文正學院圖書館運用了中國傳統造園術的精髓。由山走到水,四個散落的小房子和主體建筑相比,尺度懸殊,但在這里,水中那座亭子般的房子,是圖書館的“詩歌與哲學”閱覽室。王澍想表達的是一個中國文人看待世界的“觀點”。
寧波博物館采用的是新鄉土主義風格,除了建筑材料大量使用回收的舊磚瓦以外,還運用了毛竹等本土元素,體現了環保、節能的理念。
他唯一的商業作品,是杭州的“錢江時代”,抽屜式的格局,居民可以在陽臺上種一棵樹,這是王澍獨具匠心的設計。開發商花了兩年時間才下定決心:“我也理想主義一回。”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王澍的建筑是不合時宜的:非標準化、沒有速度、不追求效益。
面對當下中國城市大規模拆遷重建,王澍有意識地循環利用建筑材料,有效地控制造價并實踐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以數百萬塊不同拆遷現場撿回來的磚塊重新聚合在一起的建筑物,它最重要的意義是提示人們去思考“我們是不是拆得太快了,是不是只顧拆除而忘了它們是怎么建造起來的”,“我們是不是要想一下怎么合理利用這些工藝,發揮它在建筑學上的價值。因此,爭議我不在乎。”
曾以巴黎盧浮宮玻璃金字塔而飽受爭議的貝聿銘曾說:“批評是需要歷史、需要時間的,要過幾十年再看。今天做了,明天就說不好,這樣的評價我覺得沒有價值。”
如今,王澍說:“好的建筑就像植物長在上面,自然而充滿生命力,有的建筑照片上好看,實地看會失望,有的建筑照片上看平淡無奇,實地看會很震撼,我的建筑應屬于后者。”
有意思的課堂
“因為在美院,所以才會有這樣的建筑。”王澍慶幸自己的選擇。
一個大學把自己的校園設計委托給自己的教師,不多。王澍形容這是一顆難扛的雷。象山,成了他建筑理念的實驗場。在這片山水田園中,有別于傳統江南園林的小巧精致,王澍嘗試著建造了大體量、大尺寸的建筑,那種空間張力、雄渾氣勢,頗有北宋山水畫的意境。
十多年的美院教學背景,使他的建筑語言也充滿了藝術氣息。
一位畫家這樣評價,象山校園建筑的線條拉得這么長,很像沈周的用筆。也許是在美院,人們習慣從藝術的角度來審視建筑。
在收集大量被棄的建筑材料的同時,王澍在浙江的鄉村到處搜羅傳統建筑技藝和匠人,使得一些瀕臨失傳、遺忘已久的匠藝絕活又被喚醒,存活下來。正是這些傳統手工藝的介入,使得象山校園成了世界上最昂貴的建筑。
從校園施工的那一天開始,王澍就把自己變成了一個建筑工人。“這工地上有很多做法出自施工管理人員和工匠的智慧。這種以民間手工建造和材料為基準的做法,激發了工匠們的熱情,”王澍說,“工人們后來用舊材料自己設計建造了咖啡館,效果也相當好。”
王澍的這些作品,這些探索,被一些建筑師評價為“建筑手工藝品”。
王澍飽含熱情地創作這些實驗建筑的同時,他建立的教學體系也是前所未有。王澍畢業后來中國美術學院任教,“我希望呼吸更自由的空氣,想在充滿藝術氛圍的環境中辦一個不同的教育”。美院的建筑學院沒有使用標準教科書,王澍自己編的教學大綱受到業內質疑。
有人去探視王澍的課堂,發現基礎教學以木工課為主,接著是石頭、磚頭、砌筑等課程。不懂建造的基本工藝,建筑師的設計很可能只是紙上談兵,王澍鼓勵學生們加強動手能力的培養,成為建筑師之前先學做一個基本的匠人。
建筑學院的學生們要讀《老子》《論語》《中庸》,而且必須練習書法。
王國維是王澍極為欣賞的學術大家。王國維在他的美學著作中,將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相結合,提出了“造境”與“寫境”之說,“有境者亦有情”,王國維注重體驗,講究主客觀的交流,他以“詩境貴在不隔”強調人境交融,與物同化。王澍的創作與教學體現著這種“人與境不隔”相諧相融的美學理念,他要求學生們去觀察居民的生活方式,幾點起床、買菜、做飯等,讓學生明白建筑會影響人的生活起居,無論是造房子給人住還是干別的,都應該扎根于真實的生活之中。
與“王澍設計校園被指難看 新生曾找不到門”相關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