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因丑陋而知名,實非幸事。而在近期,3件與公共建筑相關的事件再度甚囂塵上。
合肥美術館
其一是于2014年將在寧夏回族自治區首府銀川境內落成的銀川市美術館,據聞連同藝術史公園、雕塑公園及藝術家村在內,預計將投入30億元人民幣的巨額資金;其二是新近落成并將投入使用的合肥美術館,因其特殊的建筑形制遭到質疑;其三是瑞士藏家烏利·希克的1463件重要中國當代藝術藏品捐贈給香港M+視覺藝術博物館,原本有機會接納這些藏品的深圳當代藝術館因為遲遲未見動工,最終與藏品失之交臂。
大型資金的投入與華麗的建筑實體,都可能成為有著重要公共職能的美術館得以人氣提升的重要因素。但是像銀川市美術館這樣,暫不論該項目在將來是否真能以如此大的力度實施,還是僅僅只是投資方圈地、招徠藝術家的一個噱頭,但在一個經濟實力并非特別雄厚的地區建設一個美術館且投資如此巨大,還是讓人十分吃驚。
公共性,應該是建筑之魂,肩負著特別使命的公共建筑,是城市精神和文化傳承的代表。興建美術館這樣的公共建筑,不能單比投資數目的大小,更不能只看建筑規模的大小,需要比較的應當是建筑的公共性以及后期的運營。
單獨就美術館而言,有一點在今天是顯而易見的——往往身處美術大省或大市的美術館都會因為展覽集中而有聲有色,而更多的美術館卻在開館的熱鬧聲中,漸漸沉寂。最近幾年從全國范圍來看,大到一個省,小個一個市,新一輪的美術館興建計劃多數已經完成或接近尾聲。在眾多新近出現的美術館中,就其作為一家展覽場地的功能而言,是合格的,但真正能在開館以后依然能行之有效發展的,卻是少之又少。
矗立于一座城市、一個環境之中的公共建筑,往往能夠代表一座城市的文化水平,也能一個層面上引導一座城市的品位與檔次,但公共建筑決不能是對公共資源的一種浪費,而應該是花最少的錢,辦最大的事。
像美術館這樣的公共建筑應當內外兼修。所謂的外,就是美術館建筑外在形態所具有的美感;所謂的內,就是美術館的運營理念與運營模式。我們期待具有極高美感的公共建筑,尤其是容納藝術作品的美術館。美術館作為一個重要的公共設施,在追求建筑個性的前提下,更加要注重其自身的社會職能。美術館擔負著對藝術珍品的收藏、研究、展示以及公民素質教育、對外文化交流、推動當代美術事業發展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在舉辦一次次專業性的美術展覽后,美術館也應該多舉辦一些更加貼合普通大眾的展覽。畢竟在這個龐大的社會群體中,專業美術人員還只是少數,只有舉辦一些更加人性化,更加貼合普通大眾的展覽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們走進美術館。極富美感的建筑外形固然能夠起到短時內吸引人的目的,但是也只有當美術館擁有一個穩定的運營模式,一個健全的發展思路,才能做到有序發展。
當前全國大部分的美術館都已經實現了對公眾的免費開放,門票已經不再是阻擋人們踏入美術館的門檻,應當說,美術館如今擁有一個非常好的發展機遇。美術館應開展豐富的活動和展覽內容,使人們的精神得到極大的滿足和享受,在一定程度上,亦更能彰顯其外形的建筑美感。只有內外兼修才能使美術館充分發揮其社會公共職能,把握住時代所賦予的發展機遇。
在今天,矗立于大樓林立的都市森林中的一座座華麗的公共建筑,就猶如沙漠中的一片片綠洲,但若這樣的建筑僅是一具軀殼,內里空空無內涵可言,那也僅僅就是一堆瓦礫而已。畢竟,我們不能為了一個建筑而造美術館,更不能為建筑而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