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建筑師赫爾穆特·揚被譽為“超高層建筑鼻祖”,也是當今最具影響力的十大建筑師之一,72歲時因在摩天大樓上所作的探索而獲世界高層都市建筑學會終身成就獎。
然而,正是這位以設計摩天大樓而著稱的建筑師,一再提醒人們,摩天大樓耗資巨大,使用率極高,不該一味追求標新立異,不負責任地當作雕塑來設計。當許多人將摩天大樓視作炫耀權力和財富的載體時,當不少投資方、建筑師或建造者熱衷于“高度競賽”時,赫爾穆特·揚呼吁:“摩天大樓的設計需要更多理性”。
設計師應更看重建筑和工程、建筑和環境之間的融合,而不能在形式主義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用建筑的實用性催生美感,而不是一味追求所謂的風格。 ”赫爾穆特·揚認為風格是一種危險的、被濫用的詞,很多設計師喜歡把自己想象成藝術家,在沒有設計之前就先想好要把房子造成某一種特定的風格。在高層建筑上刻意追求雕塑般的風格造型更令人擔心。 “摩天大樓往往耗資巨大,使用率極高,更不該被不負責任地當成雕塑來設計。 ”
赫爾穆特·揚曾主導設計了美國拉斯維加斯的“米高梅維爾”塔,兩幢樓被設計成彼此交錯的樣子。“但這是為了解決高層公寓的景觀問題,因為在這么小的地塊上建高層建筑,只有用互相交錯的方式才能確保兩幢樓的高層部分互不遮擋。”外墻上的黃色彩釉玻璃布局看似隨意,實際是用它遮擋衛生間和臥室,以保護隱私。這些設計都不是為了塑造風格,而是根據功能需求所作的精心處理,就連外立面選擇的黃色,也是因為拉斯維加斯周邊是石漠與戈壁地帶——也就是說,色彩也不是由所謂的風格決定的,而是為了與環境協調。
早在1991年,赫爾穆特·揚就提出了“反風格”理念,他倡導設計師應更看重建筑和工程、建筑和環境之間的融合,而不能在形式主義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現在很多建筑為了追求造型的奇特而放棄了設計的基本原則
設計建筑一直是需要理性的,但赫爾穆特·揚認為設計摩天大樓需要更多的理性。“很多高層建筑是用來攀比的:我比你更高,比你更瘦,比你更好看……設計師不是非常負責任地設計摩天大樓,而只是為了炫技。摩天大樓在技術上有很多挑戰,造價非常高,并不是一種經濟的建筑形式,所以更需要非常務實的態度,通過負責任的方式,降低能源和材料的使用,用更少的資源實現盡可能多的功能。這一點在當今摩天大樓的設計中是缺失的。把摩天大樓當成雕塑來設計是錯誤的。 ”
在世界最高建筑紀錄不斷被刷新的今天,如何讓超高層建筑除了高之外,還能擁有獨特的生命?在赫爾穆特·揚的眼里,超高層建筑和其他建筑一樣,任何時候都必須考慮功能和美觀的融合,考慮對資源的節約,考慮與周圍環境及整個城市的融合。一個建筑是否綠色,關鍵看它是否真正地節約了資源:在設計之初就要充分考慮它被使用時的狀態;考慮如何使日光、新鮮空氣、水這些既便宜又高效的能源得到更好地利用;當日光充裕時,樓內的一些照明設備應該自動關閉;還有建筑外形的設計,體形簡潔才是節材和節能的。 “實際上,這些都是綠色設計最常用的手法,只是現在很多建筑為了追求造型的奇特而放棄了這些原則。 ”
建筑和人一樣,有些人上了年紀就不好看了,有些人上了年紀更優雅
赫爾穆特·揚把建筑比作人,“有些人上了年紀就不好看了,有些人上了年紀更優雅。建筑也一樣,如果你希望它是持久的,那它必須是‘健康’的。有一些曾經被認為是杰作的建筑,其實并不 ‘健康’,經常需要修繕,維護的成本很高。 ”
赫爾穆特·揚認為,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在芝加哥開發高峰期建造的一些建筑,現在看來感覺不太好。 “有很多風靡一時的建筑,現在已經被人們遺忘了,也沒有發揮應有的功能。”因為這些建筑沒有生命力,缺乏開放的空間,并不方便人們生活。“建筑真正的價值不是為了追求與眾不同,這是非常膚淺和表面的,外形只是一種噱頭,成為媒體吸引觀眾眼球的賣點。我覺得中國在發展過程中很需要注意這些問題,不能重蹈覆轍。 ”
鏈接
“摩天”原是航海術語
“摩天”(skyscraper)一詞,最初是一個航海術語,意思是帆船上的高大桅桿或者帆。1883年,“摩天大樓”一詞首次出現在《美國建筑師與建筑新聞》一文中,這個建筑術語就此誕生。從那時到現在,人們建造了眾多摩天大樓,鱗次櫛比,聳立在世界各大城市的天際線上。
早期,各國最接近天空的建筑物莫過于各大教堂的塔尖。到19世紀中葉,在美國,各州的議會大廈不斷“增長”,就連各縣的法院也達到了新的高度。
對于開發商來說,普通結構的建筑已無法滿足大廈的上限:這些普通建筑通常只有10層或11層,四周有厚厚的承重墻。為了建造更高的建筑物,建筑師用鐵來強化石墻,然后支撐樓層,再支撐樓層和墻壁。最后,人們徹底放棄了鐵,轉而用一種鉚釘連接的鋼架。隨著建筑技術的發展,建筑高度得以不斷攀升。摩天大樓的問世,是多種技術問世的結果——如果沒有鋼架結構,沒有混凝土、電梯、電話,就不會有摩天大樓。
在19世紀90年代,15層的大廈算是摩天大樓了,可到了1913年,美國紐約市的伍爾沃思大樓已是57層了。 1930年,它的高度又被新的摩天大樓超越。就這樣,你追我趕,摩天大樓的高度一路攀升。但很快英國維多利亞女王下令限制建筑物的高度,歐洲各國也因為摩天大樓存在的美學和消防安全等問題而相繼頒布限高法令。后來,就連摩天大樓的發源地,美國芝加哥市也規定新建建筑物高度不得超過40層樓。之后因西班牙馬德里率先放寬限制,大建摩天大樓,致使其他國家也緊隨其后,重又開始興建摩天大樓。摩天大樓最終也開始出現在非洲、中東和澳洲,直至亞洲。
摩天大樓被人們認為是一個城市的經濟力量的終極象征,這種觀點在亞洲很多新興國家中十分普遍。盡管“9·11”事件給了反思摩天大樓熱的機會,但許多國家的地方政府和開發商一如既往地熱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