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首都羅馬的弗拉維安圓形劇場(Flavian Amphitheater),更著名稱呼的是科洛西莫角斗場(Colosseum,),是古代世界最壯觀的建筑紀念碑之一。
公元69年,維斯帕西安(Vespasian)成為羅馬皇帝后,他的弗拉維王朝(Flavian Dynasty)——包括他的兒子提圖斯(Titus)和多米提安(Domitian)啟動了一項大型建筑計劃。
公元70年(相當于中國東漢初期),維斯帕西安下令在市中心建造新的圓形劇場。 10年后投入使用。
羅馬競技場是一個創新的建筑和工程奇跡,是古代世界最大、最復雜的永久性圓形劇場。羅馬斗獸場主要由混凝土、350萬立方英尺的石灰華和類似數量的大理石、石頭和木材建造而成,高度達到157英尺(大約相當于一座15層建筑的高度),估計可容納5萬至8萬人。
角斗場內參與各種戰斗的角斗士、動物和士兵通過升降機、活板門和滑輪等復雜系統從競技場的底層運輸。圓形劇場甚至可以被水淹沒,以允許海軍表演。
在整個古羅馬,大多數圓形劇場都是用木頭建造的臨時建筑,用于角斗士表演和其他娛樂活動。已知最早的永久性圓形劇場是為大約20000名觀眾建造的石頭結構,可追溯到公元前80年的龐貝城。
弗拉維安圓形劇場的建筑師是誰仍然不為人知。藝術歷史學家彼得-路易斯-邦菲托(PeterLouis Bonfitto)在其著作《世界建筑與社會:從巨石陣到世貿中心》(World Architecture and Society:From Stonehenge to One World Trade Center)中寫道:“斗獸場的形式與早期用于娛樂人群的建筑有著深刻的聯系,例如希臘劇院。其宏偉的設計采用了一系列令人印象深刻的柱子、拱門和筒形拱頂。”
美國錢幣學會副理事長兼《王朝與死亡紀念碑》作者內森-埃爾金斯說,斗獸場最大的創新是使用混凝土。
他說:“混凝土結構確實是建造競技場的基礎。這可能是那個時期最廣泛使用混凝土的工程和建筑。”
根據當代工程師的說法,斗獸場在2000年后仍然屹立不倒,因為它有堅實的混凝土基礎。
斗獸場還采用了其他創新,包括一個復雜的排水系統,用虹吸方式排干舞臺模擬海戰的水。水手們被雇來操作頭頂上的可伸縮遮陽篷,遮陽篷可以展開,以保護觀眾免受雨水或羅馬酷熱陽光的侵襲。
競技場地板下由房間和隧道組成的復雜網絡,稱為地下博物館,用于容納道具、布景和參與者。圓形劇場巧妙的活板門、滑輪和升降機系統為布景和戰斗人員提供了戲劇性的入口,甚至大象也可以從不那里出來。
羅馬競技場除了作為了解古羅馬及其社會結構的窗口外,它還是所有現代戶外運動場之父。斗獸場使用拱門來支撐結構,橢圓形狀和用于根據座位位置控制球迷進出的組織系統是大多數現代體育場的主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