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唐代詩人白居易吟誦出“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時,肯定無法想象,千年之后,在與長安千里相隔的廣州,人們會真的用近5萬噸鋼材,立起一位600米高的“小蠻腰少女”。
她就是2010年廣州亞運會的產物――廣州新電視塔。因其高的柔美、扭的和諧、偏得正大,人們喜歡親切地喊她“小蠻腰”。
作為目前世界上已建成的最高塔桅建筑,“小蠻腰”挑戰的絕不只是當代建筑科技的發展水平。何況在眼下中國,“高”已經不是某個城市的專利。當一座座摩天大廈或高塔將城市天際線一次次抬高時,城市所延續百年乃至千年的人文傳統又將如何延續?――人們已經難以回避這個嚴峻的課題。
眼下的廣州塔,無疑是廣州新中軸上的“定海神針”,當之無愧的“零點地標”。不論是各國政要,還是普通游客,來廣州不上廣州塔,幾乎等于沒來過這座千年歷史古城。
屹立于珠江南岸、總高度達600米的廣州塔,由一座高達454米的主塔體和一個高146米的天線桅桿構成,是國內最高、也是目前世界已建成的最高的塔桅建筑。
從外形上看,廣州塔之所以被稱為“小蠻腰”,是因為塔身的空間結構是由兩個向上旋轉的橢圓形鋼外殼變化生成,兩個橢圓彼此扭轉135度,而這個扭轉又在塔身腰部收縮變細,像編織的繩索,呈現“纖纖細腰,不盈一握”的驚人審美效果,也與中國傳統審美觀相契合。
在設計“小蠻腰”之前,荷蘭人馬克·海默爾在國際建筑界還是“默默無聞”;然而,廣州塔的成功,足以讓他在中國乃至亞洲一舉成名。“歷史上的摩天建筑多是棱角分明,簡潔沉重;而我們設計的電視塔曲線輕盈,性感和復雜兼備。”海默爾說。
按照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教師、《摩天城市報告》論證專家宋剛的統計,截至2011年中期,廣州在建的摩天高樓有21座、規劃摩天高樓32座,成為“2011中國摩天潛力城市”第一名,甚至把深圳、上海都遠遠甩在后面。
換句話說,劃破廣州這座城市天際線的高層建筑,不止“小蠻腰”一座。然而,越來越高的城市建筑最直接面臨的,除了安全問題以外,一座城市傳統建筑精神如何延續,更是一個緊迫的課題。
由于坐落于新中軸線上,“小蠻腰”的存在,對決定廣州這座城市未來數十年氣質走向具有重要作用。
在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院長何鏡堂看來,廣州塔算是一個及格的答案。他認為,作為大型公共建筑,廣州塔身上很難找出具體的嶺南風格元素,但它傳遞出一種明快、不拘一格的時代精神,這恰是廣州城市的風格,這種“神似不求形似”的追求,大體表現出嶺南文化的自由積極的精神。
“包括‘小蠻腰’這個名字,也是當今一種市民精神的體現。”何鏡堂說,在文化傳承中,建筑是最主要的,因為它兼具有實用性和可觀賞性。建筑應當體現所在地區的地域和環境特色、體現地區的人文特色,并且對西方強勢文化態度能有所回應。
“沒有傳承就沒有根,但照搬祖宗就缺乏創新,也跟時代不符合。關鍵是兩者的和諧結合。傳承時要挖掘‘根’之所在,把‘根’彰顯出來,提升文化的內涵層次,而不是機械地將一個符號、一個構件照搬過來。”何鏡堂說,“好的建筑,就是現代技術與文化內涵的綜合表現。”
與“小蠻腰:打破天際線但不能打破傳統”相關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