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澍獲獎的事情,在中國是個別現象。建筑大師層出不窮需要土壤,而中國現在的經濟社會條件不具備這個土壤。
第一,當前國內不具備產生建筑大師的土壤。王澍自己說過,他做產品很少,主要是講學、做研究。一個大學教授,和商業建筑師是有區別的。他自己描述自己這么多年在中國是一個異類,他的寧波博物館建起來后,評價也是好壞參半。
評價一個社會是否現代,國家要現代化、經濟要現代化、國民要現代化,這幾個現代化,中國都還沒有達到。現代建筑來源于整個西方社會的現代化,從英國工業革命開始發展,幾百年下來產生了現代主義的思潮,并形成精神主流。而中國的建筑師還是把中國傳統設計精神和西方古典建筑傳統作為我們當今主要的武器,這和西方建筑師差別太大了。這個差別不是人的差別,是土壤的差別,社會經濟環境的差別,以及社會大眾口味的差別。
我們去歐洲看建筑,滿街新建的都是現代主義風格建筑,看不到仿古典的建筑,而中國經常可以看到歐洲古典樣式,這在美國是看不到的。有很多日本建筑師得獎,為什么?道理很簡單,日本整個國家的現代化改造非常徹底,所以他們的作品很多是后現代的,這些東西才是現代社會建筑設計的主流。很多中國建筑師老想找一條路,怎么樣把中國人傳統的智慧、中國人講意境的美,跟功能結合起來。實踐證明,這條路走不通。
第二,當前國內不具備產生藝術化建筑的條件。普利茲克獎根本的宗旨是獎勵建筑設計里面的藝術性,這是很核心的東西。而帶有文化藝術內涵的建筑,恰恰在中國沒有土壤,因為沒有這個需求:官方不鼓勵,百姓不接受,房子賣不掉。在國內,建筑除了現代主義風格,其它的都賣得掉,這是個不爭的事實。當然,先驅總會出現的,比如王澍大師。
與“中國有出建筑大師的土壤嗎?”相關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