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一期的央視《面對面》,“面對”的是國際建筑界最高獎普利茲克獎得主、新銳建筑師王澍。我從頭到尾看完節目,內心有種五味雜陳的感覺。
可以說他的成功,是源于他個人的才氣、深厚的底蘊以及如他所講的“知識分子的擔待”,但我總覺得,他的理想變成現實帶有一定的偶然性。我在想,倘若沒有碰到那個愿意舍掉5000萬元陪他玩的開發商,會不會有王澍的“錢江時代”?倘若沒有杭州市領導的遠見與開明,會不會有重獲新生的宋都御街,會不會有屬于杭州和王澍的這份驕傲?
當然有人會說,這正是偶然中的必然,是因為王澍的才氣、底蘊和擔待,但當今建筑師中如王澍這般者,雖不眾多,卻也絕非一兩人,并非人人都能有機會釋放才氣,展露底蘊,盡顯擔待。不是嗎?
這正是我覺得五味雜陳之處。一個建筑師所要堅持的東西,不是仰仗自己的才氣,不能聽從內心的召喚,而要仰商人與官家的鼻息——我不否認,建筑師與商家、官家的博弈始終存在,但幾乎看人家臉色做事的所謂契約關系,畢竟是太不正常的狀態。
我相信對這一點王澍是深有體會的。所以他在節目里面對主持人的一個個情景設問,他就像口頭禪一樣重復著三個字:“我不接。”所以當他在面對杭州市委邀約時會猶豫,會以為他的“三個條件”就一定讓對方“知難而退”。
“一是先給我半年時間調研,完成至少需要三年;二是保留原住民,而不是全被商業侵占;三是絕不搞假古董。”——這只不過是建筑設計和城市保護的常識,而王澍卻有對方“知難而退”的擔憂,可見他早已熟諳這無奈的現實。
好在他碰到了一個開明的“甲方”,一個讀得懂那些城市基因的領導,甚至聽得進他在市委大樓里的“大放厥詞”,而如今又有多少這樣的領導呢?如果我們的城市保護和建筑師的理念都仰仗某些領導的開明,而不是遵循法律和科學規則,那么決策就容易失去剛性保障,也就難以保證延續性,甚至會出現反彈。一個領導憑個人喜好和認知這么干了,中途換個領導或許又是另一番動作。訴諸城市,則必然是各種令人啼笑皆非的權力涂鴉品。
說“涂鴉品”或許是好聽的。我在想,就在王澍因為無奈接二連三說出“我不接”時,有多少城市的基因變成了建筑垃圾,又有多少歷史的記憶和文化被深深埋葬?!
與“王澍的無奈令人心酸”相關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