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稱世界“四大古都”的西安要建一座標志性的城市雕塑,網上公布了這座城市雕塑的“倩影”高達99米的“長安門”。據來自媒體的信息,當地城市規劃部門已經完善了方案,正在征求公眾意見。
西安或是西安人的西安,但長安卻是中國和世界的長安。長安號稱十三朝古都,從秦磚漢瓦到大唐雄風,代表中國古代盛世文明的氣質涵化在這個城市里,有千年之久。誰說古城沒有標志性建筑,漢韻的未央宮固然消弭了蹤影,大唐的大明宮也失去了古風,可這個城市有大小雁塔,也存有政治中心東移后留存完整的明代城墻。這些經得起時空淬煉的建筑足以讓古城自豪,也擔當起“兩千年看長安”的美譽。
可這個看上去現代感極強且又融匯西方凱旋門樣式的“長安門”,要建起來未嘗不可,畢竟任何城市都是要與時俱進的,都要有契合時代特點的建筑群落。可是城市治理者和規劃者犯了一個錯誤,即過于主觀地強調該建筑的“標志性”,而忽略了對古城其他時代建筑的人文關懷。一句話,是輕古重今的倨傲和自以為是,引發了公眾的詬病。
何況,既然是征求公眾意見,自然要虛心聽取公眾的嗆聲和吶喊。而理性分析,公眾所詬病者,與其說是對建筑本身的審丑,還不如說是對城市治理者倨傲和功利心態的討伐。畢竟,中國近年來從來都不乏急功近利的形象工程和面子工程,耗費了納稅人奉獻的公帑,堆砌出GDP的政績和染紅了決策者的頂戴。因此,公眾對各城各市的所謂標志性建筑總有一股難抑的激憤,遇到一起就嘻笑怒罵一番,毫不留情。
但也必須指出,公眾的這種情緒,也難免偏頗。以“長安門”為例,若城市治理者果然存乎功利之心和虛榮面子意識,自然要予以棒喝乃至鞭撻。但是,既然這個建筑公示了出來,向公眾征求意見,自然也體現了治理者傾聽民意的理性。更要者,盡管有人嘲弄該建筑像“避孕套”或調侃為“恥辱柱”,但不能不說,這個建筑也有其建筑美感的一面。審美,不可能千篇一律,正所謂一千個人心中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審美差異或者驚異,本身就是美學的魅力。
以建筑而論,世上從來都不乏其時引來罵聲一片但后來成為經典的現象。在浪漫之都和美學之都的巴黎,不止一次出現過此類佚事。19世紀80年代,巴黎修建埃菲爾鐵塔的方案甫出,即引發了巴黎文化界的一片反對和冷嘲熱諷,他們發出了這樣的抗議信:“……該清楚地認識到我們在追求什么了,該想象一下這個奇怪可笑的鐵塔了。它如同一個巨大的黑色的工廠煙囪,聳立在巴黎的上空。這個龐然大物將會掩蓋巴黎圣母院、殘疾人宮、凱旋門等著名的建筑物。這根由鋼鐵鉚接起來的丑陋的柱子將會給這座有著數百年氣息的古城投下令人厭惡的影子……”差不多100年后,當華裔建筑師貝聿銘在盧浮宮的拿破侖庭院內拿出玻璃金字塔的設計方案時,法國上下又是一片驚呼,理由大抵相仿,不合巴黎800年的歷史傳統,稱該建筑設計既毀了盧浮宮又毀了金字塔。
但時間讓挑剔的法蘭西人接受了這兩幢建筑,而且變成了象征巴黎城市符號的經典建筑。
拋開“長安門”可能蘊含的政績因素,嘲弄和斥罵這幢雕塑建筑的理由和反對埃菲爾鐵塔及玻璃金字塔的何其相似和城市的傳統氣質和建筑風格不搭。可是,現代人若把視野放寬一些,著眼于未來,讓時間去驗證“長安門”的是與非,也許是更好的抉擇。
城市是多維的,也應該是寬容的,尤其像西安這樣的世界級古都,既然能夠包容三個王朝的興衰成敗和血戰前行,現代人又為何容不下一個看上去挺漂亮的城市雕塑呢?厚古薄今,有些偏激。
與“現代人容不了“長安門”?”相關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