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拆掉的30多個傳統村落里,王澍找回了600多萬塊廢磚瓦片。這些超過80種不同尺寸、來自不同年代的舊瓦片,將成為建造博物館的原材料。
那些瓦片、磚塊來自唐宋明清不同朝代,王澍說。
并不是所有人都懂得了這份詩情畫意。
甲方一位負責人對他咆哮:“這么現代化的‘小曼哈頓新中心’,你用這么舊的材料來做一個博物館,你什么意思?”
“我們有一個約定要做一件新東西,是不是?”王澍反問。對方說:“是的。”
“新東西意味著評價標準還沒形成,那誰了解和把握這個標準,是不是我?既然是我,你是不是應該聽我的?”說完“是”,對方摔門而去。
“它需要通過有關部門的層層審批,是一個艱難的過程,”王澍做了大量的說服工作,“博物館最后的實現,幾乎就是一個奇跡。”
博物館主體施工完畢后,工人們開始拆腳手架,可拆了三天后,露出來一個角,工人們不敢拆了,“這是什么怪物?”甲方也喊停,怕寧波市民接受不了這個奇怪的建筑。
“天一大講堂”請王澍去講課,臺下坐著幾百名寧波本地聽眾。講完之后,這幾百人都成了王澍的粉絲。于是,繼續拆腳手架。
王澍告訴臺下幾百名寧波人的是,博物院采用的是寧波民間傳統建造工藝里瀕臨失傳的“瓦爿墻”技藝。臺下所有人都明白:瓦爿墻里有古老、富有韻味的寧波。
博物館落成開放后,從開館首日起,連續三個月,每天參觀人數都突破一萬人,原本限額是每天3000人。
一個老太太來這里參觀了四次,王澍問她為什么,老太太說:“展覽我看不懂,我就是來看建筑的。我原來的家沒有了,但我在你做的房子上,到處都能發現我原來家里的痕跡。”
民間也有批評的聲音。“不好看,”當地一位漫畫家直截了當地說,“像我這樣的普通百姓當然只會評價‘好看’或‘不好看’,直觀感覺就是不好看,內部空間也有很大的浪費,外墻貼滿碎磚瓦也顯得凌亂。不能說用了碎磚瓦做原料的建筑,就是回歸傳統了。”
不過,這位漫畫家從王澍另外一個作品里,找到了屬于這個城市的集體記憶——寧波美術館。從2001年開始,王澍花了四年時間,利用廢棄的寧波輪船碼頭,在保留原來建筑的基礎上,改建成了寧波美術館。在2000年之前,上海和寧波之間的交通基本靠海輪,絕大部分寧波人都有在碼頭坐船的共同經歷。
“見到它,我能夠想到屬于海的寧波,屬于寧波的海。”這位漫畫家說。
誰是破爛
真正的挑戰在2007年到來,杭州市政府找上門來,希望王澍主持中山路南宋御街的歷史街區綜合保護與更新。
當時的御街,已經非常破敗。這條據說南宋皇帝走過的6公里長街,已經很長時間不維護了,商店很少,就剩下一些賣便宜貨的,墻上的灰一塊兒一塊兒的,街上的人稀稀拉拉,晚上只有幾個像鬼火一樣的路燈。
這條承載了很多杭州人回憶的老街,成為了杭州老百姓的一塊心病。
從2001年開始,各方就已經圍繞著怎么改造這條街道展開了討論和探索,但一直沒有找到特別理想的方案。
最初,王澍并不想接下這個項目,“觸及的利益太復雜。”
面對找上門來的政府,王澍提了六個條件:第一,要想做好,至少三年,設計之前,必須有至少半年的時間做深入調研;第二,堅決不做強制拆遷,保持足夠數量的原住民,要保持生活的魅力;第三,不做假古董;第四,不做街面的一層皮,要做有縱深的街區;第五,用新的小建筑系統將街道縮減到原來12米的寬度;最后一條,只做1公里的示范。
王澍了解政府的心情:“我知道你們很急,希望我們馬上就做設計。可能7月份開始做設計,年底就動工,這是中國的政府項目一貫的作風。”
本以為這六條苛刻的條件提出來,對方就知難而退了,可出乎他的預料,政府竟然全部答應了。
帶著美術學院的兩百多名師生,經過半年的調研,王澍拿出了方案:完全停止拆遷,在不動遷任何一戶居民的前提下,原地改造所有老舊建筑,包括歷史悠久的木構民居、民國建筑和近50年的磚混民居,原住民也是維系本地文化的重要載體。
在王澍眼里,歷史街區的保護是要有延續性的。他認為,歷史或者傳統,是指一直到今天為止的連續發生的所有東西,不是說明朝是歷史,清朝就不是,或者清朝是歷史,民國就不是。“我們面對的是城市,而不是一個建筑,是需要從城市的角度進行梳理。中國現在很多打著‘保護’的名義做的設計,形同于破壞,就是‘保護性破壞’。”他說。
針對王澍提出的保護老房子,一個處長直接問他:這個東西怎么做?在我眼里,它就是一堆破爛!
“在他的整個意識里,對中國的文化傳統觀就像磁帶被洗掉一樣,他的腦子是被洗過的,完全是沒有感情的。”對于持“破爛論”的人,王澍只能這樣理解。
有一次市政府開會,王澍用非常激烈的口氣,對市委書記說,整個杭州城你看一下,不是說這條街是一條破爛兒,過去20年杭州市中心區的建設,就是整個一堆的大破爛,恰恰這條街看上去破,但它還保持著一個美好城市的遠遠的一種影子,我們能看到有可能使得我們恢復對城市的美好感覺。
“這條街,并不只是說有一條老街要保護,這是杭州城市復興的開端。”末了,王澍撂下這一句話。
市委書記接受了王澍的說法。
從2007年到2009年,王澍帶著團隊花了三年時間完成了中山路御街的改造。
開街前一天,王澍對市委書記說:“你和我是一條繩上的螞蚱,這個事情成功不成功,明天我們來看結果。”
第二天開街,國慶節一個禮拜,1公里的一條街有超過100萬的市民來參觀,國內各大媒體不請自來全部做了正面報道。現在,南宋御街已經成為杭州城市文化的標簽。
可在王澍眼中,南宋御街只是個孤獨的個案。“我們的政府太像一個公司,既希望至少達到收支平衡,又希望能快速完工,而不是以社會利益和社會價值為前提,而這恰好又是政府的職責。”
與“王澍:“異類”的勝利(2)”相關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