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美術學院兩百多名師生,集合國內其他三四家美院的老師,懷著理想主義精神,用超常的勞動量來彌補時間上的緊迫,在王澍看來,南宋御街的改造方式,“很難復制,不可推廣。”
與生活方式共生
更難復制的是隨著被拆掉的老建筑而消失的生活方式。
杭州錢塘江邊有一個普通住宅小區,叫做錢江時代。王澍給它起的名字是“垂直院宅”,它的特殊之處是,每四戶共用一個小院子,下雨天,老人和小孩子可以有個地方玩一玩,還可以種上花花草草。
“鄰居坐在院里互相聊天,我希望用我的建筑把這個生活方式找回來。”王澍說。
而那些看起來沒有用的院子也意味著巨大的成本。“我陪著你理想,一下五千萬就不見了。”開發商對王澍說。
現實并不能給王澍更多這樣的舞臺。這是迄今為止,王澍設計過的唯一的商業建筑。
只有住在里面的人,才會感受到這個家的不同。一位09年買房入住的業主如此描繪居住感受:“我就感覺它的視線,任何角度看出去,都感覺心情很舒暢。”
這讓王澍感到欣慰。“我不是做完建筑就走人的建筑師,我創造了一個時空,就像一個舞臺,等著角色走上來,他們開始在這里表演,就像人的生活開始發生。”
王澍非常喜歡坐在院子里聊天的感覺。那種感覺,他稱之為“恍若隔世”。這番情景類似于12年前的一個清晨。
1996年2月的一個清晨,東方剛剛發白。在湘西一個名叫洞庭溪的村邊,28歲的王澍停下腳步,打量著:沅江邊上,幾個當地農民在造一座臨江的吊腳樓,山坡陡峭,約45°,青山翠谷中,剛剛搭起來的屋架“靈秀而堅定,細膩而澄明”。
王澍對同行的瑞士朋友說:“我有一股沖動,在此留下,就做個木樁。”
王澍沒有留下,“不過,一種相似于工匠的無形觀念,已在心中烙下。”他說。
后來,在《設計的開始》一文中,王澍寫道:“那座吊腳樓沒有完工,永遠不會完工。不經意的,它總是突兀地呈現在我的面前。”
·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