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天津為代表的這種新穎的投資計劃正在全國展開,而不僅僅局限在個別城市
31億元打造城市名片:天津文化中心建“三館一院”
2月16日,在天津市文化中心工程建設推動會上,正在建設的天津美術館、博物館、圖書館向觀眾呈現出一席城市文化盛宴。
城市的主政者正致力于大規模地投資新型的城市文化建筑物,以期利用這種新穎的投資計劃來抵抗歐美經濟的下滑影響,并為即將到來的經濟轉型做準備。
城市的自信
在中國區域經濟競賽中拔得頭籌的天津越來越自信。
某著名博物館設計師表示:“同時在一個地方建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分別由中國、德國、日本設計師設計,三館齊建,實屬罕見。”
這只是天津市為應對金融危機及即將面臨的經濟轉型而集中投資建設的一批文化類建筑。據這些在建項目的工程招標書顯示,天津文化中心的“三館一院”共耗資31億,由有市政背景的天津市房地產開發集團承建。
設計方之一,德國KSP(尤根·恩格爾建筑師事務所)為上述在建的天津美術館所擬定的設計方案從眾多提案中脫穎而出。它運用加法設計的外圍結構創造出富于雕塑感的整體形象。
這座占地面積2.98萬平方米、建筑面積3.3萬平方米的美術館建筑群位于天津市河西區,它們是占地90公頃的市級文化與休閑新區——天津文化中心的組成部分。這座美術館的附近正在同時建造一座新的博物館、圖書館以及大劇院等新型文化休閑建筑。
由德國KSP設計的這座在建美術館主要由中國書畫、西方藝術、雕塑和現代藝術四個永久展廳組成。主體位于由墻體圍合而成的內向型雕塑花園的一側。整個建筑還將包括臨時展區,圖書館,自助餐廳等。
天津博物館由華南理工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的何靜堂團隊負責設計。據介紹,博物館的設計“以‘世紀之窗’概念為原點,‘世紀之窗’作為一個完整的空間序列貫穿整個建筑,既是展覽空間,亦是容納各種公共活動的‘城市殿堂’”。
“整個建筑由北側開始,在北側主入口以寬50米,高17米的六層重門層疊形成深邃的入口空間,將公眾從中心湖面南岸引導進入寬30米、長80米、高14米的‘時光隧道’。這是鏈接各個展廳的公共大廳。”據介紹,建成后,館內將設1個序廳和16個獨立展廳。
而毗鄰的新天津圖書館和大劇院則分別由日本山本理顯設計工場與德國GMP建筑師事務所聯合本土設計研究院聯合設計完成。德國GMP是世界百強建筑事務所之一。
城市的焦慮
這個占地90公頃的文化與休閑新區在表達自信的同時,也成為反映這座城市焦慮情緒的一部分,這也是一個城市壓抑了58年之后的習慣性焦慮。
城市從來不是一個靜態的東西,他擁有過去、現在和未來。同樣,城市規劃也不是一個靜態的命題,它是一種載體,包含了各種可能性,連結著過去與未來,并包容著變化。
這是一個區域經濟崛起的城市表達自信的最好方式。邀請來自12個國家的40余家建筑設計單位參與文化中心各個階段設計方案的競賽,由中、日、德分別參與設計的博物館、圖書館、美術館在同一地點同時開工建設。實屬罕見的手筆確切地表達出城市的自信,與此同時,這也是區域經濟應對歐美經濟危機以及自身經濟轉型的一種嘗試,別忘了,這項由政府主導的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在2009年開工。
世界變化如此之快,誰還記得6年前?
2006年,天津濱海新區被國務院層面上升為國家級戰略開發區,與此同時,“北方經濟中心”的定位也從北京轉移到了天津。天津如同被長久壓抑的彈簧,“石頭”在這一刻終于被從上面搬開。2007年,天津工業總產值達到1萬億,而到2011年,這一數字跨越到2.1萬億,拉動全市經濟增長近10個百分點。第一個1萬億,天津用了58年。
與其認為這是天津的崛起,不如說這是天津的復興。自開埠以來,“天津衛”一直就是當時北方唯一的經濟中心。受益于洋務運動的近水樓臺,大量近代工業落戶天津。就在這一時期,開埠之后迎來的開放潮流使得地方新政頻頻實施,天津這座城市也就自然而然地成為當時的工業重鎮和首屈一指的經濟中心,而天津也因此成為中國近代工業的發源地。
然而隨著建國后國家戰略的轉移,在1953年的北京市規劃草案要點中,北京取代天津被定義為全國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相隔如此之近的天津則因為當時所處的國內外環境和自身的地理位置,由近海工業城市被重新定位為海防城市,并在1958年被撤銷直轄市建制,成為河北省會。雖然8年后天津重新恢復了直轄市的身份,但是政策的搖擺不定毫無疑議地影響到這座城市日后的布局和發展。1979年至1986年,天津的年平均經濟增長幅度只有6.5%,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上世紀90年代開始,隨著北京逐漸有意識地淡化自身經濟中心的定位,焦慮積蓄的天津再次開始在原有天津開發區的基礎上建設濱海新區。而面對同時期國內其他沿海經濟城市的趕超,正努力淡化經濟中心定位的北京很快又回過神來。天津隨之再次成為北方的一個“重要的經濟中心”。
2006年,隨著濱海新區上升為國家戰略,天津重新被定義為北方的經濟中心。整座城市也由此一騎絕塵,迅速由一個眾人眼中“全國最大的縣城”一躍成為現代制造業的基地。“天津衛”重新回歸。“十一五”其間,天津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保持在30%以上,繼2010年天津實現GDP增速17.6%之后,2012年1月下旬,天津公布了自己2011年度的GDP增速——16.5%,繼續蟬聯全國第一。
天津2012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預期其今年的增速目標為12%,相較去年16.5%的增速下調明顯。天津下調GDP預期增速的背后是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2012年中國經濟定調為“穩中求進”。天津隨之為今年的經濟發展定調:“努力做到穩中求進、穩中求好、穩中求快”,可見天津的焦慮并沒有放下。事實上,根據市場人士普遍預測,2012年天津GDP增速仍將保持在絕對高位,至少不會低于14%。
而天津是否能達成這一目標,仍然受到宏觀經濟以及自身發展方式等各種因素的影響。一個毋庸置疑的事實是,濱海新區已經成為天津經濟快速增長的發動機。與今年GDP增速第一的分享者重慶類似,聚集上萬億資金的央企或國資背景的項目和政府的基建項目投入成為驅動天津經濟增速一騎絕塵的巨大動力。
與“31億元打造城市名片:天津文化中心建“三館一院””相關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