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以T3航站樓為例,邵韋平稱贊它是細部控制的典范,也是高標準建筑設計的典范,為業(yè)界樹立了新的標桿。
“T3航站樓充滿細節(jié),沒有失控的地方。所有你能看到的地方都有設計。”邵韋平介紹,比如航站樓內所有線條都是南北向的,方向感很強,天花板顏色的變化幫助區(qū)分各個功能區(qū)等。后來,北京南站等全國各大交通樞紐都在模仿它。
邵韋平還提出,所有建筑設計的最終目標是質量。但國內目前流行的是設計、結構、機電等分頭設計,設計師們各管一段兒,分開看,各個方面都合格,但整體效果不理想,缺乏“總導演”。
差距在縮小,本土設計師需要機會
雖然存在一些差距,但不能否認,近年來,中國本土設計師成長迅速,有些人已在國際舞臺嶄露頭角。
今年5月,49歲的中國美術學院建筑藝術學院院長王澍獲得了普利茲克獎,成為獲得該獎的第一位中國人。此前,他在國內已很有名氣,他設計的寧波博物館和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qū),占據(jù)同濟大學建筑學院四年級學生“心目中最好的五個中國建筑”中的兩個席位。他被業(yè)界認為是非常有獨立文化判斷力和責任感的民族設計師。
據(jù)寧波博物館副館長,曾負責該館籌建工作的錢路介紹,2005年寧波博物館招標時,曾設計首都博物館的法國AREP公司和曾參與國家博物館設計的德國GIP公司都來參加競標,最終,王澍憑借其“新鄉(xiāng)土主義”的想法,被專家評審團評選為第一名。
“招標開始前,我們?yōu)閰①惖母鲊O計師安排了寧波歷史文化的考察。但有的外國設計師把博物館設計成廠房的樣子,我們覺得這樣不能體現(xiàn)本地文化。”
不過,在當時的市民投票排行中,排第一名的不是王澍的作品。
在他的方案里,最具寧波地域特色的瓦爿墻被用作博物館外墻。而且,墻上用的老磚瓦都是寧波舊城改造中拆下來的廢棄物,這些磚瓦從漢代到清代中晚期都有,用在博物館的墻面上,更能體現(xiàn)出這是個收藏歷史記憶的地方。錢路覺得,建筑內部也充滿美感。王澍拿竹子做模板,用水泥澆筑墻面,等到把竹子拿掉,竹竿自然的弧度就留在了墻面上。“自然的肌理非常美。”錢路說,“每天工作在這里,還能感受到很多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舒服”。
據(jù)錢路介紹,王澍的瓦爿墻想法早就存在于他的頭腦中和圖紙上,直到寧波博物館采納他的方案,才有了實施的機會?梢,只要有好的想法,有了機會,本土設計師也能拿出好作品。
更多的機會意味著更多更快的成長。
就拿武漢琴臺大劇院的設計者、廣州珠江外資建筑設計院院長黃捷來說,他設計的琴臺大劇院,是新世紀第一個由本土設計師設計、建造的現(xiàn)代化劇院。2003年,他憑借對本土文化的深入理解,在國際招標中拿下了這個項目,那時他還是第一次設計劇院。到了廣州歌劇院招標時,黃捷雖然未能中標,但他憑借在琴臺大劇院積累的豐富經驗贏得了與扎哈合作的機會。“我把為設計建造琴臺劇院畫的圖紙攤了滿滿一桌子,十幾盒子,她們當時就決定合作了。扎哈設計的劇院也是第一次落地,很多方面都沒經驗,當然愿意找有經驗的人合作。”廣州歌劇院之后,黃捷中標長春凈月潭保利劇院的建筑設計,如今又殺入了北京天橋藝術中心建筑方案競賽的最后一輪。
培養(yǎng)高端設計人才應是國家戰(zhàn)略
建筑是一門綜合藝術,本土建筑設計師的崛起,也不能僅僅靠個人努力。
齊欣在諾曼·福斯特建筑事務所工作多年后回到國內,曾擔任清華大學建筑學院老師。由于學生們都知道福斯特的大名,便有學生問齊欣:“您會不會把我們都帶得像福斯特一樣?”齊欣回答:“別說我?guī)Р怀鰜恚褪歉K固貋,他也帶不出來?rdquo;他的意思是,建筑設計師的培養(yǎng),靠的是深厚文化的蘊育,創(chuàng)意思維的開發(fā),這不是一兩個老師能夠給予的,需要國民素質的進一步提高,整個社會對建筑文化的認知等等。
“一個大師級團隊,應該包括搞哲學的、藝術的、歷史的,還得有領導者。當然,高品質團隊的設計費也不是一般甲方能負擔的。國家應該把培養(yǎng)高端設計人才作為一個戰(zhàn)略。”說這話的,是近年來崛起的一家本土建筑事務所都市實踐建筑設計咨詢公司合伙人的王輝。這個公司曾設計了唐山博物館、唐山城市展覽館、深圳大芬美術館、深圳華·美術館等多個公共建筑項目。王輝覺得:“在中國各地建設最活躍的年代里,如果我們錯失機會,沒能培養(yǎng)出具備國際水準的本土建筑師,那就是辜負了本土設計工業(yè)。”
對于培養(yǎng)人才,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副院長崔愷深有體會,“其實,世界各國能走到國際市場的建筑設計師也只占總體的5%。應該立足本土,改善環(huán)境,而不是去拿金牌。”
現(xiàn)在,有些業(yè)內人士已經行動起來,馬巖松的MAD事務所舉辦比賽為獲勝者提供出國游歷的機會。也有不少人從年輕學子身上看到了希望。“現(xiàn)在的學生,你給他講一個優(yōu)秀建筑,他首先問,老師你去過沒有?如果你沒去過,他們就會離開教室,自己回去看書。”清華大學文化遺產保護研究所總建筑師崔光海,同時也是擔任清華大學公共文化建筑課程的老師。他發(fā)現(xiàn),隨著我國國力增強,人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年輕學生有更多機會四處游歷,他們對文化的思考也更加獨立自主,這些都讓他感到:“現(xiàn)在這一代,很有希望。”
記者手記
如何滿足大眾 對建筑的審美需求?
近年來,各地大型公共建筑給予很多普通民眾的感覺,無論它們出自本土還是外國設計師,都具有相似的審美特征,也就是偏西化、偏超現(xiàn)實的審美趣味。這樣的審美趣味,與中國本土的審美趣味和審美期待是有差距的。這或許就是一座新的建筑落成后往往受到許多普通民眾譏諷的內在原因。
很多建筑設計師都承認,無論中外,真正吻合當?shù)貧v史文化和城市發(fā)展,又極具美感的建筑并不多。民族風格不是一個標簽,找一些民族元素貼在建筑外表是不可以的。能設計出從內到外都很中國,又高于一般期待的當代建筑,需要大智慧。沒有這種大智慧,退而求其次,便是追求自己的個性,把個性融入自己在世界各地的作品中去,就成了很多建筑設計師的選擇。
與“地標少見本土建筑師 被遮蔽還是有差距?(2)”相關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