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站3月9日發表題為《倫敦奧運村是與非》的文章,全文如下:
倫敦上一次舉辦奧運會是在1948年,當時運動員入住的是以前的軍隊醫院、戰俘營、學生公寓以及在里士滿公園(Richmond Park)臨時搭建的帳篷。今年的奧運會,17000名運動員屆時看到的是一座戒備森嚴的城市。倫敦規模宏大的奧運村(Olympic Village)顯得“不倫不類”。異常莊重的成片新建城區在倫敦東區低矮的平頂磚房面前,顯得鶴立雞群,將是奧運會留給倫敦市最有意義的一筆遺產。
建筑師與規劃師幾十年來孜孜以求的就是這樣的在建規模與密度:一次性開發以確保營造出緊湊、連貫以及智能型的都市風格。從戰后倫敦大規模住房建設計劃結束后,統一規劃一再證明行不通——自此,住建計劃接連受挫導致國民心灰意冷,也就使大規模的城市改造成為一句空話。
原先的宏偉藍圖是由弗萊徹·普里斯特(Fletcher Priest)、奧雅納(Arup)以及園林設計事物所West 8為地產商聯盛集團(Lend Lease)所設計,試圖把倫敦市高檔區劃的規模與情調(稠密但又異常別致)復制至東區,但此舉徹底失敗了。相反,最終的結果卻似部分移植了西班牙及瑞典的郊區——結實耐用的房屋、頗具品味的公共區域與設施以及耗資不菲的景區美化構筑的是一幅無可挑剔的現代城鎮圖景。由AHMM建筑事物所設計、用反現代主義的歡快風格圍繞正中央的圓柱子的,是一所非常棒的學校,此外還規劃了商場、街道、綠地以及市鎮中心。然而不幸的是,整個中心區域被隔絕于大而丑的盒子式西田購物中心(Westfield)中,西田是歐洲最大的都市購物中心。
剔除掉商業街的韻味或許會讓整個區域成為一座阿爾法城(Alphaville)——徒有其表,卻無真正的都市活力。如今奧運村還正在建,今年還是奧運年(還未變成“遺產”傳下去),所以很難判斷最終情況會是如何。但這些高高的米色建筑卻似造出了米黃色的深峽谷,即便建有陽臺、庭院以及零星商店與植被,仍然很難把它視為功能齊全的繁華都市區。
雖說有如此多的異議,但奧運村很多東西還是讓人賞心悅目。倫敦舉辦奧運會很少引發爭議的是:若沒有最后期限催促的話,如此大規模的城市基建不可能以這么快的速度一氣呵成。窗戶與墻的比例、全部公寓房的陽臺須便于眺望、現澆混凝土板的材質板不能使用怪誕顏色與讓人不齒的裝修均為必須遵循的設計指導方針。通過委任諸多相對年輕(雖說相對來說也較為保險)的建筑師,打造出整體上環環相扣的樓宇群。有些頗似單調乏味的商務建筑,有些建筑則顯得既莊重而又妙趣橫生。
最標新立異的一幢建筑是由倫敦最低調的設計師尼亞爾·麥克洛寧(Niall McLaughlin)設計。通過電子掃描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的實物大理石,他用仿制埃爾金大理石(Elgin marbles)來裝修外墻。一塊塊大理石繞整幢大樓而貼,淺浮雕則游走于輪廓之間,營造出某種動感與深度。設計簡單的陽臺(從鋼筋混凝土可以辨出每一樓層)塑造出一種特別現代的審美情調——依稀讓人想起1935年時的羅馬城,這種對比總是會讓人回想起(往往會招惹麻煩)當時法西斯統治時期的建筑風格。
不管外界的反應如何,這幢雄偉美觀的大樓除了引發世人對大英博物館把源于希臘的埃爾金大理石盜為己有的爭論外,還詩意地喚起世人對起源于古希臘的奧運會的美好回憶;況且建此大樓適逢其時、其事于其地。
目前已建公寓2818套,未來還將建2000套。埃里克·帕里(Eric Parry)設計的中歐風格的公寓樓結實而又雅致。給顏色亮麗、風格抽象的前陽臺驚鴻一抹極為罕見的顏色——由于預算削減導致無錢請人代工,所以只好由帕里自己動手刷。這幢大樓的圓角式拐角與厚實造型讓人想起巴塞羅那城里結實耐用的公寓樓。奧運村中其它引人注目的樓宇包括DSDHA建筑事務所設計的14層漂亮公寓樓(其陽臺棱角分明)、CF M·ller事務所設計的純粹北歐風格的樓宇以及dRMM事務所設計的別致三層平頂樓。
設計街坊式建筑(perimeter block)是政府的硬性要求:公寓與住宅按對角線分割的格子形狀排列、緊繞中央綠地而建,以強化其歐式建筑風格。這樣規模的街坊式建筑正好填補了倫敦東區商廈的迅猛發展與一排排維多利亞風格的平頂房所造成的布局隔閡,這些商廈崛起于破爛不堪的后工業時代重建區,而維多利亞風格的平頂房則讓周圍的區域就象居民區。
但是,若把舉辦奧運村的遺產與其它大型活動的遺產相比較的話,則是好消息與壞消息并舉。1851年舉辦大英博覽會(Great Exhibition,即囊括南肯辛頓博物館(South Kensington’s museums)、阿爾伯特音樂廳(the Albert Hall)、帝國理工學院(Imperial College)等區域的阿爾伯特城(Albertopolis))以及一個世紀后舉辦的英國藝術節(Festival of Britain,留存了皇家節日音樂廳(the Festival Hall)以及最終建筑風格較為激進的南岸區建筑群(South Bank complex))遺留下來的公共設施讓奧運會留給倫敦市民的這些遺產顯得微不足道。或許與舉辦1908年奧運會而興建的白城(White City)相比更為合適,這個區域至今仍是毫無起色、亂七八糟(大型超市西田并未在此開分店)。
奧運村項目去年由卡塔爾主權財富基金旗下的地亞爾房地產公司(Qatari Diar)與開發商德蘭西(Delancey)以5.57億英鎊的價格共同競得。此舉讓英國的納稅人多支付2.75億英鎊,用巨大的公共補貼金補助民營房企。奧運村項目的出發點都是好的,但又集中體現了當前的社會趨勢——利潤私人化與損失社會化。
因為,正如不斷自我發展的南肯辛頓反映了當時英國社會的發展狀況,奧運村極好地映射了當前時代。也許奧運村仍會給人以戒備森嚴的感覺,也許它會在精氣神方面漸漸融入倫敦城、成為其真正的組成部分,也許其網格塊狀布局的建筑風格會最終大行其道,并影響周圍的大街小巷。老說倫敦是城中村云集之地。倫敦城發展成為由各個行政區與中心區組成的城市,行政區里的居民區攤大餅式地向四周發展,邊緣地區呈低分化狀態,而各個中心區的風格迥異、各具特色,倫敦這么發展是完全錯誤的。也許這座大面積、橫空出世的非村落(奧運村)恰好提供了一個過渡。
與“倫敦奧運村是與非”相關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