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是什么”,一個看似簡單的問題,一本以此為名的著作,引發了老中青幾代建筑師對當下中國建筑設計界的反思。
8月24日,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清華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前總建筑師季元振著作《建筑是什么》座談會暨“中國當下建筑之思”論壇,在清華大學設計中心舉行。前建設部副部長、兩院院士周干峙,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李道增,清華大學教授陳志華,中國中元興華工程公司資深總建筑師費麟,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總建筑師柴斐義等建筑界學人出席了會議,并以此書為起點,圍繞中國建筑的現實問題,從多個角度進行討論。
《建筑是什么》幾乎打破了中國建筑界長期集體失聲的僵局。“建筑批評從這次會議開始。”李道增這樣評價。作為為數極少的獲得過“國家科技進步獎”的建筑師,季元振寫《建筑是什么》由建筑的科學性入手,將設計實踐中與人密切相關的因素引入理性思考。他從“結構理性主義”這一現代主義建筑的經典思想出發,把建筑所涉及的功能、結構、材質、方法、政治、日常性等因素,作為一個整體作出理論梳理,試圖對資源匱乏時代的建筑如何立足于建筑的功能、結構和資源,回歸建筑的質樸美學提出意見。
不容置疑,在房地產市場和城市建設投資的強力推動之下,中國的建筑設計界在極速發展。但缺乏沉靜的思考、嚴肅的反思也是不爭的事實。“這輩子搞建筑,我想把我所思考的東西弄個明白。”季元振停頓片刻,說,“我今年快70了,但我依然無法理解80歲的老學者面對建筑亂象時,表現出的沉默和他們忍受的表情,那是一種被長期擠壓的痛苦的反應。”“我不但要寫下思考,還為了寫下歷史。比如,我們的建筑常常出現這樣的怪事情,使用是辦公樓,但是使用的土地性質是廠房。建筑的問題復雜極了,做設計要跟不同業主交往,透過建筑能夠了解眾生相。”
與“當下建筑之思:回歸“平民建筑””相關的文章